 |
消費者把有機農產品想像成只是「無農藥殘留」這麼一件小事,不知道所謂的有機,是友善大地、環境永續。 |
(作者:政治評論者木喬)網路有一則不起眼的小新聞!高雄美濃一位自軍隊退役返鄉的民眾,因為堅持有機栽種,不使用化肥也不灑農藥,過程中一度慘賠百萬且險些血本無歸;後來他的堅持換來外銷日本、中東國家的訂單,終於轉虧為盈。
這個故事點出了兩個問題:中南部農民的生存困境,以及台灣政府對於農產品安全管理的嚴重疏失。對照日前大陸國台辦副主任龔清概、海協會常務副會長鄭立中,訪台積極走訪中南部基層,卻因為接待系統仍走過去的國民黨老路,使得參訪效果大打折扣,對台灣農村、農業、農民的三農問題,仍沒有機會窺其全貌。
當然,台灣的三農問題,出在台灣內部自己。上從農政主管官署,到實際務農者,中間包含了通路產銷結構、消費者的消費意識,都圍繞著這三農問題;加上貿易自由化之後,各國被迫打開市場,農業成為相對弱勢產業,以台灣的土地耕作模式而言,更是雪上加霜。但問題是,農政單位虛功做了太多不告實事,錯失了太多改造農村、提升農民收益的機會,讓今天的台灣三農問題更顯治絲益棼。
在政府消極不作為的情況下,有識農民走向了精緻化,或是所謂的有機耕作;就趨勢來說,這是件好事。但在台灣這小島,很多好事最終往往都成壞事,關鍵就出在民眾的觀念上。
為什麼可以成功改造台灣農業的有機耕作會落得這田地,就是因為消費者把有機農產品這檔事,想像成只是「無農藥殘留」這麼一件小事;根本不知道所謂的有機,是友善大地、環境永續的這個核心價值。消費者既然不清楚,政府又不正面積極推動,才會讓今天這樣的有機小農故事,不斷地在台灣各地上演。
究其原因,全世界的有機農產品認證,多採政府單一體系檢驗發證,唯獨台灣的農政單位用委託民間單位,只要符合資格的都可以有權發放;關鍵就出在這個「有權」是一個審查制,一旦通過審查取得發證資格之後,農政單位就放手用抽檢方式只去稽核發證單位的「審查流程是否出錯」。
如此鴕鳥心態下,有誰能夠確保這些民間發證單位落實每個農民的田間管理過程,完全吻合有機耕作的標準呢?這次台灣發生兩個有機證認單位被撤銷,就是因為農政單位的抽查發現,他們的「審查程序」出問題,但消費者要問的是,程序出都出問題了,實際的操作過程問題不就更大?!
回到兩岸間這10年的農業交流上,對台系統不斷放大所謂的農產品採購,要照顧中南部的中下階層,意圖藉讓利農民取得對其好感。這樣的意圖站在兩岸交流的框架下,確實無可厚非,問題是向台灣採購的農產品,不論是國台辦系統透過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或是超大公司的政策採購,或是兩岸間的常態性果品貿易往來,更或像是虱目魚的契約養殖銷售,都忽略了最重要的一個關鍵,那就是台灣農產品進入大陸市場之後的「產品競爭力」在哪裡。
也就是說,台灣水果或台灣農特產品,不是只有台灣兩個字的價值能夠打敗世界各國的農產品,沒有特色、沒有市場接受度的產品,終究只是曇花一現。
鄭立中也好,龔清概甚至張志軍,這些對台官員非常的認真捲起褲管深入台灣農村基層,但這些經過國民黨系統或外圍引薦的農民與農民組織,基本上不會坦白項對台官員陳述台灣農民真正需要的協助。
因為,對這些「中介者」而言,自己可以從兩岸農業交流過程中取得多少利益,遠重要於農民可以獲得多少報酬。也因為這結構一時間沒有辦法被打破,才會出現這個故事中的有機農民,自求出路把它的產品轉向有市場接受度的日本、中東這樣的國家,也就不足為奇了!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