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佔中對香港衝擊巨大,下來的後遺症卻也十分嚴重,香港社會將最終陷入無解的矛盾衝突中。 |
(作者:政治評論者嚴明)香港政府和中央政府或許並未料到佔中問題會演變到如此嚴重的地步,甚至香港人自己以及旁觀者,都會認為香港人會站出來為爭取普選而發聲,乃至佔領中環幾天,但最終仍然會回歸正常生活。就算泛民派不同意人大的決定,但最終也是不了了之,在立法會的一番爭鬥之後最終「袋住先」,讓2017年按照人大版的普選方案實施。
但是9月28日晚上的催淚瓦斯,讓很多香港人出離憤怒,而警方的驅離不僅沒有趕走抗議的市民,反而讓人數越聚越多,甚至超出了金鐘、中環的範圍,而擴散到香港的更多地方,大有遍地開花之勢。在這種情況下,香港政府已經騎虎難下,讓自己陷入難以應對的局勢之中。
首先,香港政府作為一線處理抗議問題的當局者,必須盡快讓抗議活動收場,以免活動嚴重衝擊到香港的生活秩序特別是金融活動。實際上,香港股市已經大跌,並影響周邊地區的股市,而亦有許多投資者和市民對此表示不滿,一方面認為佔中者破壞安定環境,另一方面也認為港府處理不善,沒有回應市民的訴求導致矛盾升級。在這種情況下,香港政府注定不能如9月28日那天一樣採取強硬立場對待佔中,因為這不僅徒勞無功,反而會激化矛盾。
當然,香港政府目前的最大成績是成功保衛了政府機構和金融機構的安全,使其不致於如台灣佔領立法院一樣陷入被動局面,這有助於佔中行動無法在固定地點長期堅持,因而也不會影響正常政務、商業的處理。接下來,香港政府只能放低姿態,以更為彈性的態度應對抗議學生和市民的訴求。
與此同時,香港政府取消國慶煙火晚會的做法,也反映出其希望營造社會秩序被佔中衝擊,從而形成社會輿論的壓力,迫使抗議民眾無法完全型塑一面倒的輿論壓力。
其次,香港政府必須應對來自中央政府的壓力。對中央政府來說,為了維護其香港的最終管治地位,以及人大決定的最高權威性,其勢必不會撤回人大決定,畢竟這是其考慮各方面訴求,特別是審慎評估中央政府政策目標之後做出的決定,本質上也是為了維護北京對香港的最終控制權不受衝擊,因此斷然不會做出讓步。
香港政府夾在中央政府與要求真普選的香港市民之間,只能在夾縫中求生存,盡可能地喚醒支持「袋住先」的市民,讓其能夠對外發聲表達支持,以免香港問題被一種聲音主導。但問題就在於,這樣的市民缺乏強大的行動力,甚至長期充當沉默人士的角色。
因此,本屆香港政府很可能在事態落幕之後,不得不選擇提前下台負責,以便回應泛民派的強烈不滿,否則後續的協商進程將無時無刻不處在激烈衝突之中。
最後,泛民派最大的舞台就在於反對運動之中,目前的情勢對其最為有利,他們斷然不會有輕易放棄的願望和動力。而這也恰恰是目前佔中無解的很大原因之一,既然爭議的兩造都沒有任何妥協的空間,甚至泛民派的最有利舞台就在於反對本身,那麼終將使佔中行動存在不斷被推動的潛力,換句話說,在佔中過程中,每當市民開始感到疲倦想要動搖的時候,他們就會想方設法製造議題延續行動的動能,其結果自然增加了港府解決問題的能力,其結果當然是佔中的無解。
但即便如此,佔中對香港衝擊巨大,必然將帶來社會的撕裂,而導致運動的正當性下降,而必須在找到合適的台階之後草草收場,而留下來的後遺症卻也十分嚴重,香港社會將最終陷入無解的矛盾衝突中,人群分化也將取代階級差異而成為香港社會的主要矛盾。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