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如果因為貪污、無能或政爭等原因,政府缺乏基本的治理能力,食品安全醜聞必定一再發生。 |
(本報訊)台灣餿水油(中國大陸稱為地溝油)事件的衝擊範圍持續擴大,全台受波及的廠商數目暴增至1209家,包括236家上游經銷商、加工製造業者、餐飲業,以及973家下游業者,主要為超市、超商及小吃店攤,使用由餿水油提煉的劣質甚或有毒豬油製成的食品,高達139項。
由於餿水油已知的發生時間已經長達5個多月,至今流入市面的問題油品,還有400多噸沒回收,相信很多已經用在食品裏,被無辜的臺灣消費者吃下肚。化驗顯示,餿水油所含有的致癌物苯駢芘,超出台灣與歐盟標準值的三倍。
醜聞最讓人吃驚之處,在於罪魁禍首並非街邊無名的小商販,而是供應全台灣香豬油的知名廠商強冠企業。強冠先後獲得多項國際標準化組織(ISO)以及良好作業規範(GMP)的食品生產認證;更諷刺的是,強冠的經營理念居然是技術、誠信、服務、滿意。正因為其過去所建立的信譽,香港知名食品企業美心集團,也因為輸入強冠的豬油烘製鳳梨酥,而遭到池魚之殃,導致香港民眾也淪為台灣食品醜聞的受害者。
新加坡《聯合早報》在今天的社論表示,食品安全是現代消費社會最基本的要求,因此對於任何相關的違法醜聞,公共輿論的反應也最為激烈。台北市長郝龍斌形容涉案的業者比殺人還可惡,認為判無期徒刑或死刑都不為過。
相對於不時爆出各類光怪陸離的黑心食品醜聞的中國大陸,許多人都比較肯定台灣的社會人心,因而對於餿水油事件,本能地做出強烈的道德解讀,認為台灣的民風也開始在敗壞。另一些觀點則指出,台灣經濟因長期政治混亂而停滯不前,導致商家為了節約成本而違背良心。
商人乃至社會整體的道德水準,以及資本主義以逐利為根本等因素,固然不是完全沒有關係,卻還是不足以提供讓人滿意的解答。
台灣社會的人情味或許濃於彼岸,社會秩序也更為良好,但餿水油並非台灣的首宗食品安全醜聞。2011年的塑化劑事件,所涉及的食品除了瓶裝飲料,還包括糕點、麵包和藥品等,社會衝擊力不亞於中國大陸2008年的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日本去年揭發的高級酒店餐廳與名牌商場食品虛假標籤事件、歐洲同年爆發的馬肉冒充牛肉醜聞,顯然都無法以道德淪落來概括解釋。
在一定程度上,食品醜聞是現代社會不易避免的生活風險。快節奏的都市生活,提高了對方便食品的需求;為降低成本而出現的生產鏈細緻化分工甚至外包,也削弱了廠商對產品原材料和品質的絕對管控。食品生產過程經歷越多環節,出問題的概率也越大。
科技的發達,降低了魚目混珠的不肖商業行為的門檻,也增加了政府監管的難度。在這個意義上,商家的社會責任感和道德良心,確實是現代社會互信的脆弱基礎。但是,就如同權力需要被嚴格監督,以免腐敗一樣,商家的守法,要來自健全有力的法治環境。
或許正是在這個關鍵上,台灣和中國大陸一樣,都還有努力的空間。食品醜聞一再爆發,與監督不嚴和執法不力息息相關。
台灣由於長期的政治鬥爭,法治的環境和守法的意識都受到不小的傷害。食品安全畢竟是公共利益,最終的責任還是要落在行使公權力的政府身上。如果因為貪污、無能或政爭等原因,政府缺乏基本的治理能力,食品安全醜聞必定一再發生。
事實證明,商人不分國界,眼中只有利益,自由市場重利不重義,只能靠政府保障社會免受其傷害。唯有做到讓商家不能黑心,也不敢黑心,才是杜絕食品醜聞的釜底抽薪之道。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