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藝術品投資原本是單純的商業行為,只是因為藝術品迷人的背景,讓它成為最有氣質的投資產業。 |
(本報訊)稅制對產業的發展影響至為重大,因為在面對全球化的競爭中,已不是賺多賺少的問題,而是生存問題。一直以來,台灣之所以難以成為亞洲藝術市場的交易重鎮,無法吸引國際收藏家前來,最關鍵的因素還是在於交易稅賦過高。
據《中國時報》的報導,在台灣,藝術品交易所得視同財產所得,會課徵高額的所得稅,這相較於香港的免稅、以及中國對本國人課徵3%,外國人課徵2%的低稅率來鼓勵藝術拍賣市場,結果就是讓台灣本地的收藏家紛紛委託香港或中國的拍賣場進行買賣。門德揚拍賣公司董事長陳國恩憂心忡忡地表示,如此不合時宜的制度,會使台灣藝術品產業失去在亞洲市場的競爭力。
即便如此不利台灣的藝術品產業發展環境,在2014年春拍當中,台灣硬是舉辦17場拍賣會,相較5年前不過4~5場而言,算是大幅成長。陳國恩說,隨著經濟與教育水平的提升,愈來愈多的富豪或企業家開始投資藝術品市場,除了作為資產配置、有效分散投資風險、及從藝術品的增值獲利外;還有一個無形的效益,即形象提升。
知名收藏家周志躍曾表示,企業收藏藝術品的意義在於透過收藏藝術品來履行企業的社會責任,實踐其對文化保存、研究和傳播的社會使命。這看似嚴肅的意義其實都有朝代興衰的歷史背景存在,也是歷史學家的陳國恩指出,當一個國家的國力衰敗時,會導致大量文物的流失;反之,當國力轉為強盛時,又會搶救文物造成回流。
就是因為搶救文物不單是政府的責任,所以現代社會的企業家開始展開守土有責的搶救文物行動,而伴隨來的則是極佳的企業形象效益。最有名的例子首推2千年北京保利集團因從香港購回三件圓明園獸首而聲名大噪,在媒體的推波助瀾及民族主義的大旗下,保利集團獲得的愛國形象效益無可計量;同時,去年江蘇《鳳凰傳媒》集團以2.16億元在匡時春拍買下的「過雲樓」藏書,也讓該集團的知名度大大的提升。
如果你以為收藏藝術品只對企業有利,那你就大錯特錯了。收藏家鄭犁強曾撰文指出,在21世紀後,藝術品買賣的形態明顯從短期操作的投機逐漸轉向長期的投資,中間的轉折在於投資者開始培養文物保存的視野,懂得鑑賞優質文物,他們相信優質文物必將隨著時間的推衍而節節高升。除了投資價值外,個人收藏還有意想不到的無形價值,那就是身分,因為藝術品在現代社會往往成為晉升上流社會的入場券。
對於這種無形效益,陳國恩笑著舉例,3年前,有位台灣的買家在香港拍賣場一出手就花了7百萬買了幅畫,這樣的闊氣讓他馬上成為各拍賣公司的重要各戶,而佳士得拍賣在香港舉辦晚宴時,這位買家也獲邀為座上賓,自此他的社交圈擴展至國際。
藝術品投資原本是單純的商業行為,只是因為藝術品迷人的背景,讓它成為最有氣質的投資產業。因此,只要行有餘力且作法得當,無論是企業或個人都可從藝術品的投資中享受它所帶來的有形、無形的益處,只是有句行話「不怕買貴、只怕買假」,投資藝術品還是要多請教專家,選擇信譽良好的收藏通路,才可以做個快樂的收藏家。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