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新疆在反恐打擊激進思想傳播的同時,應保護民眾正常的宗教活動,以免因草木皆兵、傷及民族與宗教情緒。 |
(本報訊)一年轉眼又秋天。八月七日是農曆節氣中的「立秋」,回首一年來由春至夏,由夏而秋,中國發生了多少驚心動魄的大事,尤其對西北的新疆民眾而言,反恐不啻是日日驚心的生死之搏。在新近莎車縣恐襲事件後,克拉瑪依市頒令禁止五類蓄鬚、著裝人士乘坐公共巴士,更令外界對新疆局勢深抱「一葉知秋」之感。
克拉瑪依市政府新近下達的這份「禁足令」,針對蒙面紗、穿戴里切克、吉里巴甫服、星月服及蓄留大鬍鬚等五類人士。目的是為確保即將到來的「新疆第十三屆運動會」安全舉行。
民眾如何穿戴,是否留鬍鬚,原本是個人自由。但歷經多年的反恐實踐,官方認為上述五類人士的穿著、外貌特徵,具有明顯的回教原教旨主義色彩,應予管控。尤其是在「七五」事件周年紀念日過後不久的同一月份,莎車縣又發生死傷嚴重的恐怖襲擊,更令官方不敢稍有懈怠。
對於社會管理來說,民眾穿戴打扮本屬於「芝麻綠豆大的小事」,但對情勢敏感的宗教、民族地區的治理者而言,這樣的「芝麻綠豆」如不加正視,往往會埋下民情變化的重大禍根。
諸多跡象顯示,所謂五類人士的著裝打扮問題,早在當年「七五」事件暴發後即展露痕跡。由於維漢矛盾日益加劇,維吾爾族的傳統社會趨向保守,服飾外貌上的一些「保守元素」的出現,即被外界視為表徵之一。當時已有觀察人士指,許多維族婦女及青年男子,是在周遭環境壓力下,以所謂「教義」的不可違抗性,不得不改裝換面。而這樣的情況,在教育程度低、法律觀念淡薄的維族聚居區或偏遠農村地區,更為突出。
對新疆反恐而言,民眾的支援、參與與否,是反恐能否階段性獲勝、能否收穫長期效果的決定性因素。正如古語所言:「一葉知秋」,官方將民眾的著裝打扮視為管控的著力點之一,凸顯反恐壓力沉重的新疆,迫切需要解決這樣的難題:
即如何防範以宗教為名的激進思想的傳播,對底層民眾的侵蝕;又該如何在打擊激進思想傳播的同時,保護民眾開展正常的宗教活動,以免因草木皆兵、矯枉過正而傷及民眾的民族、宗教情緒。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