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學運反服貿本質在「反中」,唯中國在國際競爭格局中,台灣的反對根本不會對其地位產生任何的撼動作用。 |
(作者:政治論者嚴明)台灣為了服貿議題吵得不可開交,全然不顧世界各地發生的各種事情,單純為了行政院驅離行動中的執法過當,就又可以再吵好幾天。這顯然是安逸慣了的台灣人井底之蛙的典型表現,什麼民主已死、專制獨裁等詞彙都出來了。
這種情緒性的語言,其實根本無助於人們了解事情的本質,更無法提出恰當的應對之道。肆無忌憚的高揚群眾權利,自然就會高估自己的地位和政府對他們的寬容,遭受挫折自然也就不可避免。
其實近段時間全世界都不太平,年前的泰國選舉爭議,沸沸揚揚已有多時,許多台灣人根本不知道在哪裡的智利,學潮及其延伸的社會抗議也已經半年有餘,至今也沒有要停頓的意思,近幾日又爆發一波的抗議行動,這更不用說烏克蘭的危機舉世關注,各方勢力如何角力,直接牽涉到東歐地緣政治格局,以及相應的全球勢力消長。跟這些事情比起來,台灣的服貿爭議真的小巫見大巫,而且顯得十分矯揉造作。
而台灣學生歸根到底所要反對的中國大陸,唯在國際競爭格局中扮演的角色也愈發重要,台灣的反對根本不會對之產生任何的撼動作用。
回顧歷史,當年美國尼克森政府為了對抗蘇聯而決定與中國大陸建交,希望通過拉攏中國進一步孤立蘇聯。冷戰過後國際情勢激變,在美國看來,起碼從地緣戰略的角度看中國已經失去了協同抗衡蘇聯的利用價值,因此才敢肆無忌憚的對中國施壓。
但如今因為豐富的油氣資源而重新站立起來的俄羅斯,加上強人普丁的鷹派作風,讓美國在對抗中頗感吃力,如今烏克蘭局勢即是鮮明的例子,本來想藉此打壓俄羅斯在區域內的影響力,將歐美影響到邊界推到俄羅斯家門口,結果卻發現偷雞不成反蝕一把米,攤牌過後的結果是俄羅斯將邊界推進到了烏克蘭內部。
美歐對俄羅斯的制裁最多是嘴上說說,根本沒有做好軍事對抗的準備,這時候中國大陸的態度十分重要。雖然這些國家沒有公開要求中國的支持,但在高層電話交流中卻已經清楚地表現出這種急迫性。
不僅如此,他們的算盤還在於,如果中國選擇支持克里米亞獨立,這無疑給了美歐諸國利用台灣問題向中國施壓的藉口,如果中國在此問題上不表態,則可以達到挑撥中俄關係的目的。而這也是台灣社會在這場危機中唯一比較關注的點,讓人不得不再度懷疑台灣人關注國際時事的底線還能低到何種程度。
顯然中國在處理這個問題上充滿了智慧,面對俄羅斯迫切希望中國能給予其支持,以免陷入孤軍奮戰的格局,中國充分認識到兩邊都對中國有所期待的情勢,因此中國自然就有了戰略空間可以揮灑。早在克里米亞危機出現之時,中俄兩國的外交官員就共同發表宣言,強調尊重區域內國家處理內部事務的權利,反對別國干涉他國事務的做法。
這無疑讓美歐諸國的如意算盤落空,反而加深了中俄的協作關係,且沒讓中國在主權和領土問題上自失立場。不僅如此,樞紐地位的確立將換來中國影響力進入中亞東歐地區的通行證,這也難怪外界紛紛預測中國最終是這場危機的贏家。
就在台灣深陷服貿假議題的持續爭吵中時,中國大陸已經不知不覺在新一輪的國際競爭格局中佔的先機,接下來美國或許為了解決烏克蘭危機,要進一步拉攏中國,這個時候為了製造和諧氛圍,自然要對台灣有所施壓,到那個時候台灣還蒙在鼓裡,都不知道發生了什麼。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