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用電量、鐵路貨運量和銀行貸款額等三項指標,成為了中國大陸經濟數據的替代衡量標準。 |
(本報訊)美國《大西洋》月刊以「想了解中國的現狀麼?不要看國內生產總值」為是,發表的評論文章表示,對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GDP)數字的解讀即便在最好的情況下也會是困難重重的,但是如果這些數字本身就靠不住,又該怎麼辦呢?儘管中國大陸經濟數據的真實性是一個值得爭論的話題,不過對這些數據持批評態度的人士存在兩個基本的擔憂:
第一是透明度。中國大陸歷來對其採用的統計方法閃爍其詞,其發布每季度GDP增長率的速度讓人對這些數字的準確性產生懷疑。第二,中國的全大陸性數據並不總能與省級政府提供的信息對上號,有時會存在10%的出入。
不管怎麼說,GDP對於經濟的健康而言並不是最有效的衡量指標。六年前,大陸領導人稱中國經濟「不平衡、不協調和不可持續」,流露出北京對於中國當時過於迅速的增長速度感到不安。
領導人的擔憂反映了一種越來越強烈的共識,即中國大陸經濟過分依賴於投資和出口,而對消費的依賴不足。例如,如果地方政府下令興建一家工廠,GDP就會上升,即便最後沒有人利用這家工廠製造產品。正如中國褐皮書國際總裁利蘭.米勒所言,結果,GDP統計數字成為了經濟成長、而不是生產力的指標,從而使它完全失去了衡量經濟狀況的功能。
北京希望改變這種局面,調整中國大陸經濟的結構,使之轉向一種更多地依賴消費而不是投資(以及更多地依賴服務業而不是製造業)的形態。但是這種變化不會在一夜之間發生,而且在中國這樣一個國家,強勁的GDP數字仍然掩蓋了經濟中的結構性弱點,從而讓這種數字變得沒有意義。
那麼我們可以使用什麼樣的衡量標準?現任大陸總理李克強在2007年曾表示,中國大陸的GDP數字是「人造的」,而他自己依據的是其他三個衡量指標,即用電量、鐵路貨運量和銀行貸款額。不久之後,這種觀點成為了中國大陸經濟數據的替代衡量標準。儘管不盡完善,有專家稱用電量並不總能可靠地跟著經濟增長,但這個指數至少依據的是不受政治操縱的數據。
儘管經濟學家和投資者的手頭現在有了更為準確和有效的數據,但一個仍然值得考慮的問題是全國性數據究竟有多大用處。就像米勒所說的,「中國不是一個簡單的中國,它是由一大堆小 中國 組成的」。中國大陸是一個龐大的、碎片化的國家,存在著巨大的經濟多樣性,要想在不考慮對於各組成部分的影響的情況下得出有關中國經濟的總體結論是很難的。
依據這樣的認識,米勒的《中國褐皮書》把目光瞄準相關的部門、地區和產業,目的是形成關於中國大陸經濟增長真正動因的更為準確的印象。
在今後五年裡的某個時刻,中國的GDP將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這一事件將會吸引新聞記者和政客們的很多關注和筆墨。但是對於任何希望了解中國大陸的未來的人來說,這個數字將是毫無用處的。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