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民進黨必須加緊腳步趁機抓住民、共交流的政治機遇的重大歷史契機。 |
(作者:專欄作家陳淞山)「用友善營造更多友善」的高雄市長陳菊,終於能擺脫當年「熱比婭電影」放映新聞事件的政治效應而再次登陸訪中,為兩岸的城市交流以及民共交流注入新的政治動能,這是展現大陸領導當局對台務實開放政策的新政治格局與視野,也是民進黨必須加緊腳步趁機抓住民、共交流的政治機遇的重大歷史契機,兩岸和平發展的新政治局面將真正從融冰、破冰、悶燒進入「政治對話」的熱動階段。
從謝長廷的香江紅綠對話與二次登陸,賴清德的香港行城市行銷,到林佳龍以台灣智庫名義協辦「第二屆亞太區域發展與城市治理論壇」與中共重要專家學者交流,以及陳菊市長二次登陸的城市交流,的確讓人看到民進黨務實派政治菁英們勇於冒險突破民、共對話僵局的積極努力,同時,也讓綠營人士對大陸領導當局「用心」經營對民進黨重要政治領袖的政治靈活策略與佈局感到相當地「窩心」。
畢竟,這是民、共之間彼此因為長期政治隔閡與信賴度不足所難以跨越的政治鴻溝,如今,在民進黨中央與基層尚未大幅度調整或改變「逢中必反」的政治思維與心態下,卻能夠因為雙方有心人士拉大政治交往與互動對話的戰略格局而促成這種熱絡交流的成績。
這是相當不容易的政治成就與交手經驗,相信會對於往後更廣泛多元的民共交流與對話產生根本性的影響及衝擊,同時,也意味著國民黨及馬政府在台灣獨攬兩岸話語權的政治失衡局面也因此改觀,而民進黨的對中政策與路線的務實轉型及開放,似乎也只是時間的問題而已。
與此同時,在北京舉行的「蔣渭水研討會」,主辦單位「中華文化發展促進會」更願意主動邀請親綠的官員與民代,包括監委黃煌雄、台大歷史系教授吳密察與台大醫院創傷醫學部主任柯文哲與會,並讓這位可能代表綠營參選台北市長的柯文哲醫師在會中發表15分鐘的演講。
柯醫師從台灣民間發起的25萬人上街「悼念洪仲丘」的公民運動,談到文化認同與價值認同比國家認同更優先的觀念,他甚至在這些與會的涉台部門專家與學者面前直言「國家存在的目的,是為了讓老百姓過好一點的生活,而不是人民為了國家這種虛無飄渺的概念而犧牲。」、「大陸需有同理心、同情心,才知道如何與台灣相處!」
顯然,這位親綠的醫學專家柯文哲與大陸涉台部門的專家學者的交流與對話,雖未必能夠引起共鳴,但至少是把台灣百姓的真正心聲傳達給他們去認識、去瞭解,而這種兩岸交流的經驗與場景在這一年多的民、共交流及兩岸關係座談會與論壇中其實早已經屢見不鮮、司空見慣,民進黨或親綠學者在各種會議中灌輸台灣的民主、人權與和平的普世價值與大陸對話及交流,其實也讓大陸的涉台官員與專家學者開始正視台灣的「另類聲音」,我們相信,這才是拉近兩岸融合與統合距離最直接的捷徑!
民、共交流之窗已經開啟,兩岸間彼此的政治與社會距離正逐漸拉近,這才是兩岸和平發展應該正視、面對的兩岸困局,我們更衷心期盼兩岸解決政治爭端的「對話」應該適時上場,同時,也更期待民進黨對中政策的轉型與大陸對台政策的靈活及務實開放能「穩中求進」帶來新的氣象與新的格局,為兩岸人民的「兩岸夢」帶來新的啟發與新的希望。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