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倘台灣閱讀大眾不能對爛新聞拒看、拒點閱、拒轉載,則下一代只能繼續忍受腦殘新聞轟炸。 |
(本報訊)台北市長柯文哲接受美國《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雜誌的專訪,提出「兩國一制」、「殖民進步論」引起喧然大波。《外交政策》係美國甫過世的新保守派精神領袖杭廷頓和幾位學者所創,在國際間知名度與影響力大,早在2015年2月時,該雜誌就曾發文痛批台灣媒體只報「腦殘」的新聞,只是當時沒有引起太大的反響。
當時在《外交政策》雜誌撰文的作者是曾在台灣工作的記者福克斯(Chris Fuchs),文章批台灣媒體濫用自由、煽情、媚俗,而且超爛、垃圾、把閱聽大眾變成僵屍。文章也批台灣很多名嘴使用極端骯髒、下流的字句。文章的結論是:除非閱聽大眾的消費習慣改變,否則台灣下一代只得繼續忍受「腦殘式新聞的疲勞轟炸」。
文章指出,台灣的新聞自由是亞洲第一,不過外人看來,過去幾個月,全台灣只有兩件事,一個是黃色小鴨爆炸,一個是混血兒吳憶樺坐捷運、吃餃子、與媒體記者親熱。
十餘年來,台灣媒體已經因為「麥克風堵到臉上、百無禁忌、內容聳動、媚俗」而出名。按台灣商業週刊說法,大埔事件、海峽兩岸的《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等大事未獲充分報導,可是貓熊「圓仔」的每一步都是新聞;關於黃色小鴨的報導也是滴水不漏。
文章指出,《中國時報》發行人吳根成提及自己一位朋友在歐洲居住多年後返台,對台灣所謂名嘴在電子頻道上的談吐大為震驚,因為他們嘴裡出現一些極為下流的字句,是美國最不入流的有線頻道也不能容忍的。
文章又引述新聞學教授楊艾俐女士的談話,稱台灣媒體缺乏國際視野,「國內的車禍比世界大事重要」,所以楊艾俐建議台灣的閱聽大眾,如果要知道國際大事,最好訂閱某些外國媒體的網路中文版。
即使社群網路的用戶也厭倦了台灣媒體這些現象,因此有人在臉書上以英文批評說:「台灣媒體超爛」(Taiwan's media sucks),很多媒體提供的是垃圾新聞,會把觀眾變成僵屍(zombies)。文章說,報紙的閱讀率下滑,但是電視充斥著駭人聽聞、淫穢不堪、荒謬絕倫的新聞。
文章指出,從日本殖民統治(Japanese colonial rule)到1987年,台灣的新聞自由一直受到壓制。1987年,蔣經國總統解除戒嚴,接著也解除報禁,台灣媒體開始享受新聞自由,然後也有的濫用新聞自由。
採訪新聞已達20年的《旺報》記者洪肇君說,解禁之初,從業人員其實很有文化使命感,媒體沒有太多腥膻之氣。他的《旺報》同事林永富也說,那時媒體多元,大眾對媒體沒有太多疑慮。文章說,台灣媒體之所以走到今天這個地步,原因之一是香港《蘋果日報》獲准進入台灣,血淋淋的犯罪現場照片立刻吸引了讀者。
在美國發行的《世界日報》副總編輯魏碧洲表示,台灣愈來愈專注內部事務,對外在世界興趣缺缺,原因之一是台灣的國際空間遭到打壓,無法參與國際組織。《中國時報》發行人吳根成說,相較於大陸中央電視台以歷史及世界角度報導、評析,台灣的電視真應該感到慚愧。
文章說,台灣有人主張維持現狀,有人主張法理台獨,媒體立場反映了,而且也濫用了這種歧見。
文章指出,平心而論,台灣媒體的調查報導不時發掘出有意義的素材,諸如高速公路的電子收費、食品添加物、科技公司違法排放廢水等,都應予以高度肯定。這說明了「台灣媒體只要肯做,它們有能力採訪真正的新聞,這令人鼓舞」。
但是,文章說,最終方向仍然取決於閱聽大眾,如果閱讀大眾的習慣不改,不能對爛新聞「拒看、拒點閱、拒轉載」,則台灣的下一代只能繼續忍受「腦殘式新聞的轟炸」(bombarded by brain-dead news)。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