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在首次談判換俘基礎上,兩岸未來或有機會往軍事互信機制或和平協議方面前進,但要穩步當車才能走遠。 |
(本報記者關行男特稿)兩岸首次換俘,雙方將彼此扣留的對方情報人員釋回。過去兩岸多由大陸釋放國府遭俘虜人員,台灣方面絕少同意換俘,也不接納這些被釋回人員,造成不少家庭與個人的悲歡離合。
大陸要求換俘,早在1958年到1959年之間,曾經透過蔣經國友人曹聚仁,向台灣方面表達釋放10位國府被俘高級將領,換取台灣釋放張學良,讓張學良回到大陸,這可能是塵封於兩岸歷史當中,最高層級的換俘。
根據副總統陳誠日記記載,曹聚仁在八二三炮戰後不久,寫信給蔣經國,信中表示,大陸釋放10位國府被俘高級將領,換取台灣釋放張學良,讓張回到大陸。不過,曹聚仁轉達給台灣的消息,並沒有受到當時的蔣中正總統重視,台灣方面也沒有用張學良交換10位國府被俘將領。
兩岸軍事對峙期間,旅美華人學者楊振寧得到諾貝爾獎,兩岸都動員人力爭取楊振寧加入雙方陣營。楊振寧當時的妻子是淮海戰役時被俘的國府降將杜聿明的女兒,杜聿明被俘後,妻小輾轉來到台灣。蔣中正試圖派人到美國遊說楊回台灣,大陸透過杜的影響力,拉攏楊。這也是國府被俘人員,在兩岸當中的特殊遭遇。
內戰期間,國府許多將領被俘,經過一段時間關押後,都陸續分批特赦放出來,也允許他們離開大陸到台灣,但是台灣當局都不接受這些人,擔心受到大陸統戰。國府被俘將領宋希濂雖然有個兄弟立委宋宜山,一樣不能來台,宋飛往美國,組織黃埔軍校校友,推動兩岸統一,當時反而遭到台灣當局的政治攻擊。國府對於過去被俘人員,都是抱著非敵即友的態度,被俘人員不問階級,幾乎都無法回到台灣。
大陸片面釋放國府俘虜,幾乎都得不到台灣當局的善意回應,總以大陸統戰回絕,許多被俘人員釋放後,從廈門搭小船要回金門,還被金門守軍開槍驅離,U-2偵察機兩位失事飛行員,當年也不准他們回台灣,完全不顧昔日同袍之情,他們只好從香港流浪到美國。台灣當局無非希望這些人死在大陸,不要回到台灣,若這些人說大陸善待他們,沒有虐待他們,會讓台灣當局難堪,這與台灣軍方的宣傳就完全不同了,會讓台灣的政治宣傳被當成笑話。
這次談判換俘,可說與過去台灣方面處理被俘人員的心態,有了很大的轉變,從過去消極不配合,到積極展開協調。台灣當局過去都辯稱,不能證實,不能承認某些被俘人員與我有關,以免大陸當局因此重懲這些被逮捕人員,不過,這種掩耳盜鈴的說法,是根本忘了大陸早知這些人身分不單純,才會動手抓人,不論台灣是否承認他們為台灣當局工作,這些人都照樣被關押,但很少有人被俘後被虐待死亡。
軍情局兩位情報人員可以交換台灣抓到的潛伏共諜,也是台灣改變作法,不再槍斃共諜,否則如何能搭起這座交換俘虜的間諜橋。在這次談判換俘的基礎上,兩岸未來還有機會往軍事互信機制或者和平協議方面前進,但要穩步當車,才能獲致成果。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