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許多政客都主張打破藍綠社會和解,但都沒有誠意和具體作法來解決這一問題,反成騙取選票的突破口。 |
(作者:政治評論者嚴明)上世紀90年代,台灣社會開始出現嚴重的族群分裂和政治認同分歧,民眾之間先是以省籍、進而以藍綠為界線,形成涇渭分明的群體,彼此矛盾愈來愈深。當時,政治人物還有心改變這一局面,因此每個當選總統的人,包括陳水扁和馬英九,在上台之初,能曾做出願意成為全民領導人的姿態,拋開其中的權力邏輯不談,他們的一些作法確實有助於藍綠之間的和解,為打破藍綠界線、尋求朝野合作提供了契機。
可惜的是,當時的當事者都沒有珍惜這些機會,反而因為一黨之私甚至一己之私而破壞了合作的可能性。扁時期連戰拒絕跟民進黨合作,馬時代民進黨則將為反對而反對發揮的淋漓盡致,從這個角度,台灣從來沒有出現過什麼忠誠的反對黨。
如今這一情形不僅沒有任何改觀,反而愈演愈烈,雖然每個候選人都主張社會和解,許多政客也打出打破藍綠的旗號,但其實本質上都沒有任何的誠意和具體作法來解決這一問題,對他們來說,面對民心思變,他們更喜歡將打破藍綠當成可以騙取選票的突破口。
不僅如此,身處藍綠陣營的政客們,也意識到鞏固深藍、深綠反而更能贏得支持,馬英九為何如此賣力左批連戰、又打李登輝,除了他自身的歷史認識以外,他也是希望藉這種批評,激發社會上反感媚日情節,同時也對中共抱有敵意的人們,而這群人恰恰是深藍的基本盤,這些人雖然對兩岸關係進步抱有期待,但也一直對中共將國民黨擊退至台灣而耿耿於懷,始終不願意承認中共的正面價值。
但誠如論者所言,不論是李登輝還是連戰,都已是退休多年的政客,他們縱使有一定的言論影響力,其實也終究無法左右政局,馬的批評除了幫他們放大聲音以外,並不會起到真正的抑制作用,但對馬來說,激化矛盾、刺激深藍選民的情緒才是他想要的,而只有這樣,才會幫助選舉朝向有利於自己的方向發展。
而洪秀柱可以出線,其實也有賴於這部分選民的支持,而現在選情低迷,洪也決定不再向黨內本土力量妥協,重新走回她自己的路線,回歸兩岸和解路線。當然,洪雖然得到馬的支持,但並並非與馬一樣要將藍綠對立走到底,而是更希望更大陸建立穩定持續的關係,至於意識形態的對立則並不那麼重要。
但樹欲靜而風不止,綠營可不想只談兩岸,不談對立,不僅一系列反中的言論和行動大行其道,民進黨還因勢利導,擴大這些活動的影響力,絲毫不顧不同立場者的要求。而李登輝,更是為了激化深綠選票,幫助拉抬其支持的時代力量,不惜公開發表日本祖國論,將這種族群撕裂發展到極致,而其媚日的醜態更服膺於現實利益的卑劣動機。
事實上,台灣社會各種情節與情緒都廣泛存在,正常情況下,相互體恤才會建立理性溝通的平台,從而讓大家漸漸放下敵意,不僅學著去理解對方的感受,也幫助自己反省自己過往的堅持,如果政治人物能夠基於良知與台灣長遠發展的利益,而致力於推動這種對話和解的可能性,台灣社會可能就不會像現在這樣充滿乖戾之氣。
不幸的是,政客們只想著自己的利益,一到選舉關頭,都忙著發表刺激性言論,意圖激發支持者的投票熱情。而這些支持者也十足的悲哀,一直處於被政客動員的情緒中,卻絲毫察覺不到自己正處於被利用的情境,在彼此仇視的氛圍中,卻忘了那些看似仇讎的對立面,也不過是跟自己一樣要為三餐忙碌的平凡人,這豈不是一場荒誕劇!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