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民共兩黨都應避免另一種「兩個凡是」的教條主義與僵化思維。如此,兩岸和平發展前景才會是樂觀可期的。 |
(作者:政治評論者張百達)參選明年總統的蔡英文提出「維持現狀說」後,有關「現狀」為何,特別是「兩岸現狀」究竟是什麼關係?許多人擺出一副非得打破沙鍋問到底的架勢,完全不設想:萬一沙鍋打破了,那大家還有飯吃嗎?
這就不免令人連想起另一個例子。早年為推動兩岸直航,也曾面臨這到底是「國內航線」還是「國際航線」的定位爭論;最後達成妥協,姑且稱之為「兩岸航線」。一個轉念,讓兩岸直航因此開通,而且一通百通,往返航班不斷增加。
如果當初雙方持續僵持,毫不妥協,恐怕迄今連一架飛機也飛不起來。若照一般說法,這叫「務實」;說得優雅一點,這叫「智慧」。只不過,兩岸直航屬事務性質,這與涉及兩岸政治關係的定位問題非同一般,完全不在同一個層次。
日前,海協會副會長孫亞夫接受《中評社》專訪時指出,「大陸方面提出過對現狀的看法,那就是1949年以來,大陸和台灣尚未統一,大陸和台灣同屬一個中國的事實沒有改變,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不容分割,就是兩岸現狀。」
孫還表示,「兩岸現狀就是沒有統一,沒有統一還是大陸和台灣同屬一個中國,能這樣說是有事實基礎、法理基礎,在台灣社會中也有同樣的看法。」
從學理來看,台灣社會的確是存有這種看法,既認為兩岸依據雙方或各自憲法,彼此具有某種「特殊關係」;或謂「兩岸同屬一中」的法理基礎。只是,若從民調來看,其在台灣社會的認同度卻是越來越低,尤其越是年輕世代,越是不能認同,就連孫亞夫本人也都注意到了這一點。
然而,以下要討論或認為值得關注的,並非台灣年輕世代的兩岸政治意識的形塑成因,究竟多少是因於學校教科書,或多少是家庭、同儕、維基百科,乃至兩岸關係發展互動現實所造成,而是北京方面對於上述兩岸現狀所採取的詮釋。
如果北京當局可以單方面認為「兩岸同屬一中」的事實與法理基礎沒有改變的話,那麼,基於相同理由與所採取的戰略主動,又何嘗不能視下屆「中華民國總統」當選人(不論是何黨何人),只要是依據現行《中華民國憲法(暨增修條文)》有關規定宣誓就職,即等同體現或回到「兩岸同屬一中」的精神與立場?
反之,若北京對此不願承認與接受的話,無形中也等於推翻了自己對於「兩岸同屬一中」的論述立場與法理基礎,從而陷入自相矛盾或自我否定的情況。
至於兩岸現狀,說到底是二戰結束與國共內戰後所形成的東西方冷戰對峙格局下,在中國大陸成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與退踞台澎金馬的中華民國(政府),雙方長期隔海分立分治,但依據各自憲法彼此仍維持著某種的政治連結。
如今,適逢終戰70週年,許多國家紛紛舉行紀念活動。若回顧過去兩岸所經歷過的戰爭、動盪與對峙年代,我們應該更能夠體會兩岸關係能夠從煙硝砲火走到和平發展的今天,確實相當不易,也需要兩岸雙方的共同呵護與珍惜。
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一如當年鄧小平推動改革開放,必然面臨許多困難與挑戰。但最主要關鍵,還是在於民共雙方能否更進一步地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堅持以民為本,從大局出發,堅持以實踐檢驗真理,更要避免另一種「兩個凡是」的教條主義與僵化思維。唯有如此,兩岸和平發展前景,才有可能是樂觀可期的。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