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回顧台灣公共廁所進步史,看大陸啟動為期3年的「旅遊廁所革命」,若沒有人民的覺醒配合,很難成功。 |
(本報訊)大陸國家旅遊局長李金早宣布,啟動為期3年的「旅遊廁所革命」,要求景點「像重視餐廳一樣去重視廁所,重視客廳般地打理廁所。」有此宣示,是太多外國遊客抱怨廁所太少、太髒,難以忍受。他承認,這確是大陸公共服務體系最薄弱的環節,「廁所也是臉面」,誓言改革。
李金早的話,是講給只願花大錢開發景點,不願建好、管好廁所的地方政府聽的。檢視台灣經驗,要做到如今人人對公廁環境豎大拇指,最關鍵的是使用者都知道愛惜,養成良好衛生與使用習慣,也願意協助維護清潔,這才能維持廁所的高品質。大陸只要求官,不期待人民,將難能落實。
作者為資深媒體人卓亞雄在《旺報》的評論文章表示,回顧台灣公共廁所進步史,確實是段漫長的過程。早期公廁一如現今大陸景區,除了多一扇門,一樣臭氣燻天,地板溼滑,清理敷衍,綠頭蒼蠅上下盤旋,非必要盡量不進去,女性更視之為畏途。
改革,從建立管理者與使用者「廁所不必這麼髒臭,可以是乾淨的」起步,先改變觀念,認知調整,應對的態度完全不同。於是,官方開始辦「清潔公廁」選拔、評等就像大家認知的豪華、潔淨的國際觀光飯店,一樣掛星級標示。
觀念有了調整,環保當局的「胡蘿蔔」也隨之越發誘人,掀起全盤的公廁革命。公廁不再是臭不可聞,一如觀光飯店般地高雅、高品味。觀光飯店以幾顆星來評等,為什麼公廁不能有「5星級」?觀念調整帶來管理革命,公廁經營單位都注意到,廁所是「世界通用的嗅覺和視覺語言,文明評價的最直接觀察」,怎可以輕忽?
「公廁是可親的」概念迅速傳播,不只風景區、公園,連加油站、車站、賣場的公廁也列入評比。使用人看到入口處貼著評鑑單位的5顆星標誌,不僅放心如廁,也放心消費;因為,連無營收的廁所都能整理得如此乾淨,商品想必經營得同樣道德。
台灣公廁清潔革命後,在觀念上進一步提升。不只潔淨公廁,更要尊敬公廁。饒富名望的7-11創始設計者徐重仁,引進了日本的洗廁所制度;關鍵不在是日本制度,而是觀念,「公廁服務你,你怎可以不謝謝它!」
於是,各地掀起洗廁所革命。不只是管理者認真處理廁所穢事,政府首長帶頭洗公廁,學校要班上前3名才有資格洗廁所,洗廁所成了榮譽,學生努力課業,爭取洗廁所的資格,良性循環於焉展開,「廁所就是面子」。
台灣在建立5星級環保公廁評比後,發現潔淨公廁還是無法到位,追究原因,問題出在使用習慣,民眾會在洗手後不經意地甩乾溼手,結果是公廁入口、走道始終是溼溼的。這是改革的最後一哩路:怎樣改掉甩水習慣?
公廁革命要到位,關鍵是地板維持乾爽。這個目標,管理者或清潔者無處使力、事倍功半,只能寄望公廁使用者改變習慣;但任誰都知道,改變習慣非常難。台灣的作法,是發起「彈指神功」運動,呼籲洗手後,就這麼一彈在洗手槽裡,維持地板乾爽,那是公廁形象根源。
大陸這段改革路勢必艱辛,問題出在,民眾還沒有公廁可以是乾淨、芳香的認知,持續不在乎可能破壞環境的使用習慣,讓公廁難能改善。泰國白龍寺因為陸客不注重廁所衛生,決定另建專供非陸客使用廁所,充分顯示對陸客惡劣衛生習慣的唾棄。
公廁革命台灣已完成艱辛里程,大陸雖宣示決心,但尚未上路。台灣經驗是已然富足的大陸需去正視的,只有觀念改變,進而調整使用習慣,才能讓廁所形象一新耳目。
END
|